今年年初,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时间频率组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表示,从2020年的年中以来,地球的自转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会逐渐变慢,怎么突然变快了呢?难道说地球也想让2020年快点过去,早些进入2021年?
潮汐使地球自转变慢
地球为什么会有自转?在太阳系形成之初,新生的太阳周围围绕着旋转的气体和尘埃盘。尘埃微粒最开始因摩擦起电而聚集成团,后来又在引力作用下,通过碰撞吸积而增大,这个碰撞的过程,使行星产生了自转。对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表明,在远古地质年代,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更快。3.2亿—4亿年前的泥盆纪,当时的1年差不多是400天;6500万年前,1年约为376天。并没有证据表明年长(和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关)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天数的减少表明在遥远的过去,地球自转得更快。此外,日长由寒武纪时的不足21小时,逐渐增加到了现在的24小时。
导致地球自转变慢的因素是潮汐,它是由于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造成的。月亮引发的潮汐要比太阳显著得多。古人很早就发现,第二天涨潮的时间比前一天平均要推迟大约50分钟,这正是每天月亮升起推迟的时间。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曾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
潮汐传播的方向为自东向西,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它会引起海水和浅海海底摩擦,也引发地球内部固体物质的内摩擦。摩擦产生热量并散发出去,消耗了地球自转的动能,就像给地球踩了“刹车”一样,使得自转逐渐减慢。日长每过100年大约增长0.00164秒,而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由于地月的角动量守恒,在地球自转变慢的同时,地月距离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率递增。
什么使地球自转变快
除了极长时间尺度上的变慢趋势以外,在19世纪20年代,人们发现地球自转还存在短期的不规则变化,时快时慢,一年当中日长的变化幅度可以达到2毫秒。这种变化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来自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以及由太阳风力矩或与地磁场耦合等因素引起。
按照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的自转角动量基本上是不变的。所以如果地球的质量分布发生变化,就可能改变它的自转速率。以花样滑冰来做类比:当冰面上张开手臂旋转着的运动员把手臂缩回时,她的旋转速度会加快。地球也一样,当物质向更中心聚集时,自转就会变快。例如通常会使得大量物质沉积到地下更深处,2011年沿海发生9级,使本州岛向东移动了大约2.4米,并使得日长缩短了1.8微秒。
从2020年的年中开始,地球自转正在加快,一天的时长经常短于86400秒。2020年7月19日这天短了1.4602毫秒—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地球可能正在经历时间跨度为几年到几十年的不规则变化,这些变化或许是地表质量分布的变化引起的。以冰川和冰盖的融化为例,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单体冰块,含有约3000万立方千米的冰,重量大约3万万亿吨,海拔大约在2400米—2700米。当冰盖融化进入海洋时,地球的质量就进行了重新分配,物质相比于之前更靠近中心,地球自转就会变快一点儿。当然,这个影响是非常微弱的,不会改变自转长期变慢的趋势。
会不会引发负闰秒
尽管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天文时间(也就是世界时)不如原子时均匀,但我们在导航定位、天文测量和深空探测等各个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还是离不文时间。所以天文台在用原子钟保持原子时的同时,还在不断地通过天文观测确定世界时。当它们的时差预测值超过0.9秒时,就在国际原子时中插入1个闰秒,以使二者一致。这个时间就是协调世界时。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的钟表时间,在宏观上是天文时,在微观上是原子时。秒针以原子时的频率跳动,却必须时刻不离天文时左右。这样协调的意义在于,两种时间的差距始终不会超过1秒,可以使人们的作息与自然节律步调一致。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窦忠研究员的统计,从1958年1月1日以来,协调世界时相对于国际原子时慢了37秒。从1972年协调世界时诞生以来,一共实施了27次闰秒,而且都是“正闰秒”—增加1秒。也就是说,近50年间,地球自转速率一直在减慢。
这次地球自转变快会不会导致史上第一次“负闰秒”还要看这个过程会不会持续。尽管从2020年年中开始,地球自转比此前略快了一些,而且变快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比以往都更大,但截至2020年12月6日,协调世界时仍然比原子时慢了大约200毫秒。而“负闰秒”要求它比原子时快将近900毫秒时才可能实施,可见现在下结论还言之过早。2021年1月7日,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发布第61期C公报,称在2021年6月底不会产生“闰秒”未来究竟会不会发生负闰秒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地球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虽然其被人们称为地球,但在空间站看来更像一个水球,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
标签:科学家们正在使用技术来读取使用“字母锁”密封的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字母。封印了300年的手写欧洲信件的内容已不再是秘密,这要归功于一种技术,该技术使学者们可以在不损坏错综复杂的历史文献的情况下窥视内部。在...
2021-03-07 阅读全文>>2月底到3月初,关于研制长征九号火箭的密集曝光:在参观探月成果展览时,长征九号模型出现在现场,其一柱擎天的硕大箭体成为一众火箭模型中最吸引人的一个,旁边的展板也明确将其定位为我国火箭序列中的重型火箭型...
2021-03-07 阅读全文>>微特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5日说,“毅力”号火星车在火星上顺利完成首次行驶。“毅力”号火星车4日进行着陆后首次行驶,在大约33分钟的时间内移动大约6.5米,并拍摄了照片。中,“毅力”号首先前...
2021-03-06 阅读全文>>本报讯(记者张家民)“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我们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雄厚的科技实力,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让西方国家对中华民族心存敬畏。”正在出席的代表、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厂主任电气师李刚同时认...
2021-03-07 阅读全文>>飞向太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梦想终于成真,踏上了通往太空的旅程。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国家为航天事业付出了惨重代价。早在美苏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如火如荼进行着,在这种背景...
2021-03-07 阅读全文>>鉴于反应活性位点的空间构型对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催化活性至关重要,该研究采用非活性阳离子置换策略,探讨过渡金属反应位点的空间占位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典型的钴氧化物Co3O4为模型,通过Al3+和Zn...
2021-03-07 阅读全文>>3月7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承诺,将在2026年将人类送上火星。然而,科学记者香农·斯特罗内(Shannon Stirone)却认为...
2021-03-07 阅读全文>>3月6日,美国宇航局(NASA)和SpaceX已经将4月22日定为第二次商业载人飞行任务的目标发射日期,四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将首次搭乘二手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和翻新的载人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NASA官...
2021-03-06 阅读全文>>像宇航员一样住在浩瀚的宇宙中会是怎样的体验呢?科幻中的场景可能成为现实。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太空建设公司日前宣布,将从2025年开始,在近地轨道动工兴建世界上第一间太空酒店,乐观估计这家酒店从建造...
2021-03-06 阅读全文>>你好,安怡:文浩康也有意识芯机人,他的理想是,把人类变成奴隶。《你好,安怡》是一部科幻剧,由戚薇,马天宇主演,这部剧讲述了芯机人和人类共存的便利与矛盾。我们都知道,芯机人是李建维教授发明的,就目前为止...
2021-03-07 阅读全文>>